1-(3,5-二氯苯基)-1H-吡咯-2-甲醛
发布时间:2025-08-17

1. 物理性质:
- 该化合物通常为白色或淡黄色固体,具有特定的熔点和沸点。
- 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可能较低,但在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溶解性。
2. 化学性质:
- 芳香性:作为吡咯衍生物,它保持了吡咯环的芳香性,这使得它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 取代反应:由于吡咯环上的氢原子相对活泼,该化合物可以参与亲电取代反应,如卤化、硝化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苯环上已有两个氯原子,亲电取代反应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 醛基反应:分子中的醛基(-CHO)是一个活泼的官能团,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缩合等。例如,它可以与氨及其衍生物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席夫碱;在强氧化剂作用下,醛基可以被氧化为羧酸。
- 氯化苯基的影响:苯环上的两个氯原子可能会对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分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化学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3. 稳定性:
- 该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相对稳定,但应避免与强氧化剂、强酸、强碱等物质接触,以免发生分解或变质。
- 在适当的储存条件下(如避光、密封、干燥等),它可以长时间保持稳定。
4. 应用:
-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性质,1-(3,5-二氯苯基)-1H-吡咯-2-甲醛在医药、农药、染料等领域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然而,具体的应用领域和用途需要根据其实际性能和需求来确定。
GHS分类:
1. 急性经口毒性类别 4。
2. 急性经皮毒性类别 4。
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 2。
4. 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性类别 2A。
5. 生殖毒性类别 2。
6.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类别 3(呼吸道刺激)。
7.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类别 2。
8.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险类别 2。
9.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险类别 2。
安全术语:
S26: 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S36/37/39: 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gloves and eye/face protection.(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
S45: 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el whenever possible).(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立即就医,可能的话,出示其标签)。
风险术语:
R22: Harmful if swallowed.(吞食有害)。
R36/37/38: Irritating to eyes, respiratory system and skin.(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
R43: May cause sensitization by skin contact.(与皮肤接触可能致敏)。
R50/53: Very toxic to aquatic organisms, may cause long-term adverse effect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对水生生物有极高毒性,可能对水体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急救措施:
1. 吸入: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2.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3. 眼晴接触: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立即就医。
4. 食入:漱口,禁止催吐。立即就医。
消防措施:
1. 灭火介质: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散开使火势蔓延。
2. 特殊作业预防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携气式呼吸器,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任何泄漏征象表明其中可能已发生危险反应时,必须马上撤离。
泄漏应急处理:
1.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携气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戴橡胶耐油手套。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尽可能切断泄漏源。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2. 环境保护措施: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废弃处置: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在能保证燃烧完全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燃料混合后用焚烧炉燃烧。焚烧炉排出的气体要通过洗涤器除去。
安全数据表:
该物质的安全数据表通常会包含上述所有信息,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性和反应活性、毒理学信息、生态学信息等详细内容。具体的安全数据表可以在相关化学品数据库或供应商处获取。
1. 化学纯度:这是评估化合物质量的基本指标。通常要求高纯度(如≥98%),以确保在后续应用中的性能和效果。
2. 物理性状:包括外观、熔点、沸点等。该化合物通常为固体或液体,具体形态取决于纯度和环境条件。
3. 光谱数据:如核磁共振(NMR)、红外光谱(IR)、质谱(MS)等,用于确认化合物的结构和纯度。
4. 杂质含量:限制特定杂质的含量,如溶剂残留、重金属等,以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
5. 水分含量:对于某些应用,水分含量的控制非常重要,通常要求低于一定百分比。
6. 储存条件:虽然不是直接的质量指标,但适当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避光等)对于保持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活性至关重要。
7. 稳定性:指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光照、pH值等)的稳定性,以及在长期储存过程中是否会发生降解或变质。
8. 生物学特性:如果该化合物用于生物医学领域,还需要考虑其细胞毒性、动物实验结果等生物学特性。
上一篇:N-[4-(2-甲氧基苯氧基)苯基磺酰基]甘氨酸下一篇:2-氟-4-氯苯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