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氨基-1-(4-氯苯基)-1H-吡唑
发布时间:2025-08-01

1. 结构与基本性质
- 分子式:C9H7ClN4。
- 分子量:208.63。
- 密度:1.45 g/cm³。
- 熔点:151-153°C。
- 沸点:389.5±37.0 °C(753 mmHg)。
- 闪点:190.1±19.3 °C。
- 折射率:1.648。
- 水溶性:可溶于水。
- 外观:白色至淡黄色结晶粉末。
2. 稳定性与反应性
- 在常温常压下稳定,避免光、明火和高温。
- 具有刺激性,对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刺激作用。
- 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中,远离火种和热源,并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
3. 化学合成
- 可通过多种方法合成,如以对氯苯肼盐酸盐、乙酰丙酮等为原料,经过缩合、环合等步骤制备。
- 具体的合成路线可能因起始物料和目标产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 用途与应用
- 主要用于有机合成领域,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和化工中间体。
- 可用于合成抗真菌药氟胞嘧啶、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以及农药、染料等产品。
- 在医药领域,还用于治疗白血病、艾滋病等疾病的药物合成。
1. GHS分类:
- 根据全球协调系统(GHS),3-氨基-1-(4-氯苯基)-1H-吡唑可能被归类为有害化学品,具体分类取决于其毒性、腐蚀性、易燃性等特性。然而,由于缺乏具体的GHS分类信息,无法给出确切的类别。在实际操作中,应参考最新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或相关法规进行判断。
2. 安全术语:
- 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面罩。
- 远离火源和热源。
- 存放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
3. 风险术语:
- 吸入、皮肤接触及吞食有害。
- 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或刺激。
- 对水生生物有毒,可能对水体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4. 急救措施:
- 吸入:将受害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如有必要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 皮肤接触:用大量肥皂和水冲洗,如有不适感请就医。
- 眼睛接触:用水小心清洗几分钟,如有必要就医。
- 吞食:立即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禁止催吐。
5. 消防措施:
- 灭火介质:使用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或泡沫灭火器。
- 特殊危害:燃烧时可能释放有害气体,灭火时应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6. 泄漏应急处理:
- 人员防护:确保人员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 环境保护:防止产品进入下水道、地面水和饮用水,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污染。
- 清理方法:使用惰性吸附材料吸收泄漏物,然后放入适当的废物容器中进行处理。
7. 废弃处置:
- 废弃物性质:化学危险废物。
- 废弃处置方法:建议联系专业的废物处理公司进行处理,遵守当地法规。
8. 安全数据表(SDS):
- SDS提供了有关化学品的详细信息,包括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危险性概述、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和储存条件、个人防护措施、理化特性、稳定性和反应活性、毒理学信息、生态学信息、废弃处置、运输信息、法规信息以及其他信息。对于3-氨基-1-(4-氯苯基)-1H-吡唑,应查阅最新的SDS以获取详细且准确的安全信息。
1. 纯度:这是衡量化合物质量的首要指标。高纯度的化合物意味着杂质含量低,这对于化学合成和生物实验尤为重要。对于3-氨基-1-(4-氯苯基)-1H-吡唑,纯度通常需要达到95%以上,甚至更高,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2. 熔点:熔点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对于3-氨基-1-(4-氯苯基)-1H-吡唑,其熔点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常数,用于鉴定和区分不同的化合物。具体的熔点值需要通过实验测定,并符合相关标准或文献报道的范围。
3. 外观与性状:化合物的外观和性状也是质量指标之一。3-氨基-1-(4-氯苯基)-1H-吡唑通常呈现为白色至淡黄色的固体粉末,具有特定的结晶形态和光泽度。这些特征有助于通过肉眼观察初步判断化合物的质量。
4. 溶解性:溶解性反映了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对于3-氨基-1-(4-氯苯基)-1H-吡唑,其溶解性可能因溶剂种类而异。一般来说,它应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解于常见的有机溶剂中,如甲醇、乙醇、二甲基亚砜等。
5. 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能力。对于3-氨基-1-(4-氯苯基)-1H-吡唑,其稳定性可能受到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不利条件的影响,以保持化合物的稳定性。
6. 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是衡量化合物中水分多少的指标。对于易吸湿的化合物来说,水分含量的控制尤为重要。过多的水分可能导致化合物变质或影响其使用效果。因此,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水分含量。
7. 重金属含量:重金属含量是衡量化合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指标。对于某些应用领域来说(如医药、食品等),重金属含量需要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8. 其他杂质含量:除了上述指标外,还需要关注化合物中其他杂质的含量。这些杂质可能来源于原料、生产过程或储存环境等因素。通过控制杂质含量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纯度和应用效果。
上一篇:双(叔丁基环戊二烯)二氯化钛下一篇:401有机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