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4-甲氧基苯)-3-硝基苯磺酰胺
发布时间:2025-08-19

1. 物理性质:
- 外观:一般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
- 熔点: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具体数值可能因不同的文献报道和实验条件而有所差异,但一般在 150℃ - 200℃左右。例如有资料显示其熔点为 168℃,也有资料提到是 157℃。
- 溶解性: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易溶于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二甲基亚砜等。
2. 化学性质:
- 稳定性:对光、热相对稳定,但在高温、强酸、强碱等条件下可能会发生分解。例如在强酸性环境下,磺酰胺键可能会断裂;在强碱性条件下,甲氧基可能会发生水解反应。
- 反应活性:由于分子中含有硝基、磺酰胺基和甲氧基等官能团,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硝基可以进行还原反应,如被氢气、金属铁等还原剂还原为氨基;磺酰胺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相应的磺酸和胺;甲氧基则容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 酸碱性:具有一定的酸性,因为磺酰胺基中的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磺酰基形成共轭体系,降低了氮原子的电子云密度,使其具有一定的吸电子能力,从而表现出一定的酸性。
3. 光谱性质:
- 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由于分子中含有苯环和硝基等共轭体系,通常会在紫外 - 可见光区有一定的吸收。
- 红外光谱: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来确定分子中的官能团,如硝基的特征吸收峰、磺酰胺基的特征吸收峰以及甲氧基的特征吸收峰等。
1. GHS分类:
-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B:可能对皮肤造成轻微或中度的刺激。
- 严重眼睛损伤/刺激,类别2A:可能对眼睛造成严重的损伤或刺激。
- 呼吸敏感,类别1B:可能引起呼吸道过敏或哮喘症状。
-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2:可能对生殖细胞产生致突变效应。
-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单次接触),类别2:可能对特定器官造成一次性损伤。
2. 安全术语:
- S26: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 S36/37/39: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
- S45: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立即就医(可能的话,出示其标签)。
3. 风险术语:
- R36/38:刺激皮肤和眼睛。
- R42/43:吸入及皮肤接触可能致敏。
- R68:可能有不可逆的健康危害效应。
4. 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 食入:饮水,禁止催吐。如有不适感,就医。
5. 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
-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氧化硫。
-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灭火剂为水、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6. 泄漏应急处理:
-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携气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戴橡胶耐油手套。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尽可能切断泄漏源。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 环境保护措施: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小量泄漏时,用干燥的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然后用塑料布覆盖,减少飞散、降低蒸发。在专家指导下清除。大量泄漏时,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7. 废弃处置:
- 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
- 废弃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置。在能保证充分燃烧的条件下,再焚烧。焚烧炉排出的气体要通过洗涤器除去。
8. 安全数据表:
- 物质名称:N-(4-甲氧基苯)-3-硝基苯磺酰胺。
- CAS号:[具体CAS号](此处未给出,因为搜索结果中未提供)。
- 危险性描述:具有刺激性和致敏性,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 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等详细信息已在上文给出。
-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1. 化学纯度
- 纯度要求: 通常需要高于98%或99%。
- 杂质控制: 对常见杂质(如未反应的起始物、副产物等)进行严格控制,一般不超过0.5%。
2. 物理性质
- 外观: 白色至淡黄色固体粉末。
- 熔点: 具体的熔点范围可以根据实验数据确定,一般在100-200°C之间。
- 溶解性: 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但在有机溶剂中(如DMSO、乙醇等)溶解度较高。
3. 结构鉴定
- 核磁共振波谱 (NMR): 包括1H NMR和13C NMR,以确认分子结构。
- 红外光谱 (IR): 确认特征官能团的存在。
- 质谱 (MS): 通过高分辨率质谱确认分子量。
- 元素分析: 确认C、H、N、O、S等元素的比例与理论值相符。
4. 残留溶剂
- 由于在合成过程中使用有机溶剂,需要检测并限制残留溶剂的含量(如甲醇、乙醇等),通常应低于ICH规定的限度。
5. 重金属含量
- 重金属(如铅、汞、砷等)的含量应低于限定值,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6. 微生物限度
- 如果产品用于制药行业,还需要满足微生物限度的要求,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等的控制。
7. 稳定性
- 热稳定性: 在特定温度下的稳定性测试。
- 光稳定性: 在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
- 长期稳定性和加速稳定性: 在规定时间内的稳定性研究,以评估产品的保质期。
8. 包装和储存条件
- 应密封保存,避免受潮和光照,通常存放在阴凉干燥处。
上一篇:苄氧羰基-L-脯氨酸下一篇:N-甲基丙二酸单乙酯单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