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脲素
发布时间:2025-07-30

1. 物理性质:
- 外观与性状:过氧化脲素通常呈现为白色结晶性粉末。
- 熔点与沸点:其熔点范围在75-85°C(分解),而沸点则高达196.6°C(在760 mmHg压力下)。
- 闪点与密度:闪点为72.7°C,相对密度(水=1)为0.8,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则为196.6。
-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二醇等有机溶剂。
2. 化学性质:
- 氧化性:过氧化脲素是一种强氧化剂,与易燃物、可燃物接触能引起剧烈燃烧。它作为氧化剂参与多种化学反应,表现出强氧化性。
- 稳定性:在正常条件下,过氧化脲素是稳定的,但在受热时会分解,释放出有毒的氮氧化物烟雾。因此,在储存和使用时需要避免高温环境。
- 反应活性:由于过氧化脲素分子中含有过氧化氢基团,它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可以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例如,它可以与还原剂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
- 腐蚀性:过氧化脲素对眼睛、皮肤和粘膜有中等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喉炎、化学性肺炎、肺水肿等。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3. 危险性:
- 过氧化脲素被列入《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并按照《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治安管理办法》管控。这意味着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规定。
1. GHS分类:
- 过氧化脲素被归类为第5.1类氧化剂,具有强氧化性。其UN危险货物编号为1511。
2. 安全术语:
- S17:远离可燃物料。
- S26:眼睛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 S36/37/39: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眼睛/面保护。
- S45:发生事故时或感觉不适时,立即求医(可能时出示标签)。
3. 风险术语:
- R8:与可燃物料接触可能引起火灾。
- R34:引起灼伤。
- R36/37/38: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
4. 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饮足量温水,催吐,立即就医。
5. 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强氧化剂。遇易燃物、可燃物接触能引起剧烈燃烧。建规火险分级为甲。
-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氧气。
- 灭火方法:雾状水、二氧化碳、水、砂土。
6. 泄漏应急处理:
-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口罩、护目镜,穿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
- 应急处理:用砂土吸收,送至空旷地方,然后慢慢倒入大量水中,经分解稀释后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7. 废弃处置:
- 废弃处置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在焚烧炉中充分燃烧后排放。
8. 安全数据表(MSDS):
- 过氧化脲素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提供了包括基本信息、危险性概述、成分/组成信息、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露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毒理学/生态学资料等在内的详细安全信息。
1. 外观:
- 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肉眼可见杂质。
2. 含量:
- 有效氧含量应不低于16.0%。
- 过氧化脲的纯度通常要求≥90%,也有资料指出其纯度应在98%以上。
3. 水分:
- 含水量应≤0.5%,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pH值:
- 水溶液(1:10)的pH值应为6.0~7.5。
5. 活性氧含量:
- 活性氧含量是衡量过氧化脲氧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求≥15.0%。
6. 重金属含量:
- 重金属含量(以Pb计)应≤0.001%,以确保产品的环保性和安全性。
7. 其他指标:
- 灼烧残渣应≤0.2%。
- 铁(Fe)含量应≤0.002%。
- 砷(As)含量应≤0.0002%。
- 氯化物(Cl)含量应≤0.01%。
- 硫酸盐(SO4)含量应≤0.02%。
- 硝酸盐(NO3)含量应≤0.02%。
- 铵盐(NH4)含量应≤0.01%。
- 亚硝酸盐(NO2)含量应≤0.001%。
此外,过氧化脲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受潮、远离火种和热源、与易燃易爆物品分开存放等,以确保其质量和使用安全。
上一篇:4-氯喹唑啉-6-醇下一篇:1,3,4,6-四-O-乙酰基-2-叠氮-2-脱氧-Β-D-吡喃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