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双(氯二甲基硅基)乙烷
发布时间:2025-09-12

1. 反应性:由于其含有两个氯原子,这种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常被用作硅烷化试剂。氯原子是良好的离去基团,可以与各种亲核试剂反应。
2. 水解反应:在水或醇存在下,氯原子容易被羟基取代,生成相应的硅醇或硅醚。例如,它可以与水反应生成1,2-双(二甲基硅醇)乙烷。
\[ ClSi(CH_3)_2CH_2CH_2Si(CH_3)_2Cl + 2H_2O \rightarrow (HO)(CH_3)_2SiCH_2CH_2Si(CH_3)_2(OH) + 2HCl \]
3. 与醇的反应:与醇反应生成相应的硅醚。
\[ ClSi(CH_3)_2CH_2CH_2Si(CH_3)_2Cl + 2ROH \rightarrow ROSi(CH_3)_2CH_2CH_2Si(CH_3)_2OR + 2HCl \]
4. 与胺的反应:与胺反应生成相应的硅胺。
\[ ClSi(CH_3)_2CH_2CH_2Si(CH_3)_2Cl + 2RNH_2 \rightarrow RNHSi(CH_3)_2CH_2CH_2Si(CH_3)_2NHR + 2HCl \]
5. 与金属的反应:可以与某些金属如锂、镁等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硅化物。
6. 热稳定性:通常在室温下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或发生重排反应。
7. 溶解性:在有机溶剂如四氢呋喃(THF)、二氯甲烷、甲苯等中有良好的溶解性。
8. 聚合反应:在某些条件下,可以作为单体参与聚合反应,生成聚硅氧烷类高分子材料。
9. 催化作用:在一些有机合成反应中,可以作为催化剂或助催化剂使用。
GHS分类
1. 物理性危害
- 易燃液体:第4级。
- 金属腐蚀性:第1级。
2. 健康危害
- 皮肤腐蚀/刺激:1B类。
- 严重损伤/刺激眼睛:第1级。
3. 环境危害
- 未分类。
安全术语
1. S26: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2. S28:不慎与皮肤接触后,立即用大量肥皂水冲洗。
3. S36/37/39: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
4. S45: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立即就医(可能的话,出示其标签)。
5. S16:远离火源。
风险术语
1. R34:引起灼伤。
2. R10:易燃。
急救措施
1.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2.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就医。
3.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就医。
消防措施
1. 灭火剂:使用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避免用水、泡沫和含水灭火剂。
2. 特殊危险性:燃烧时会放出有毒气体,消防人员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和全身防护服。
3. 灭火注意事项:消防人员必须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禁止用水和泡沫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1. 个人防护:避免吸入蒸气、接触皮肤和眼睛。
2. 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
3.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用惰性物质吸收泄漏物,将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废弃处置
1. 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
2. 废弃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置,且确保焚烧炉内有充足氧气供应,燃烧完全。焚烧炉排出的废气通过碱洗涤器除去有害成分。
安全数据表
1. 中文名:1,2-双(氯二甲基硅基)乙烷。
2. 英文名:Ethylenebis(chlorodimethylsilane)。
3. 化学式:C6H16Cl2Si2。
4. 分子量:215.27。
5. CAS号:13528-93-3。
1. 纯度:通常要求高纯度,一般在95%以上,具体取决于应用需求。
2. 外观:无色至淡黄色液体。
3. 密度:约0.96 g/cm³,具体数值可能因温度和纯度略有变化。
4. 沸点:约170°C,但会随压力变化而有所波动。
5. 折射率:在20°C时约为1.4500。
6. 水分含量:一般要求低于0.1%,以确保其在反应中的活性。
7. 氯含量:由于分子中含有氯原子,需要检测氯的含量,确保其符合预期的化学计量比。
8. 残留溶剂:如果产品是通过溶剂提取或纯化的,需要检测残留溶剂的含量,确保其低于安全标准。
9. 金属离子含量:特别是重金属如铅、汞等,需要控制在极低水平,以避免对后续反应或产品的污染。
10. 稳定性:在正常储存条件下应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分解或变质。
上一篇:6-氨基-2-硫脲嘧啶下一篇:2-(2-硝基乙烯基)噻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