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羟基-3-氨基丙酸
发布时间:2025-08-05

1. 分子结构:
- 分子式:C3H7NO3
- 分子量:105.09 g/mol
- 结构式:H2NCH(CH2OH)COOH
2. 等电点:
- L-丝氨酸在水溶液中的等电点(pI)约为5.68。这是因为它的侧链含有一个羟基,使其成为两性离子。
3. 溶解性:
-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和氯仿。
4. 酸碱性质:
- 由于其羧基和氨基的存在,L-丝氨酸表现出两性性质,既可以作为酸也可以作为碱反应。
- 它能与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盐。
5. 光学活性:
- (S)-2-羟基-3-氨基丙酸是一种光学活性化合物,因为它具有一个手性中心(C2原子),能够使平面偏振光发生旋转。
6. 化学反应:
- 可以与酰氯或酸酐反应生成酰胺键。
- 能进行酯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酯。
- 可以与亚硝酸反应,放出氮气并生成羟基丙酸。
7. 热稳定性:
- 加热至180℃时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氨。
8. 生物降解性:
- 在自然环境中容易生物降解,对环境友好。
9. 衍生物:
- 可以通过酯化、成盐、N-酰化等反应制备多种衍生物。
10. 用途:
- 作为营养增补剂,用于化妆品中作为保湿剂,改善皮肤的润湿性。
- 在医药行业,参与体内磷酸代谢,促进酒精的解毒作用。
- 在食品行业中,用作风味物质营养增补剂、调香增补剂等。
GHS分类
根据GHS(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S)-2-羟基-3-氨基丙酸通常不被视为危险品。然而,具体的分类可能因具体应用和环境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它不会被归类为易燃物、爆炸物、氧化剂或有毒物质。
安全术语
- 安全术语:S24/25 - 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风险术语
- 风险术语:R36/37/38 - 对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刺激。
急救措施
1. 皮肤接触:用大量肥皂水和水清洗至少15分钟。若仍感觉不适,请就医。
2. 眼睛接触: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眼睛至少15分钟。若仍感觉不适,请就医。
3. 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如有必要,进行输氧治疗。如果呼吸困难,请就医。
4. 食入:若不慎吞下,请饮大量清水稀释,并立即就医。
消防措施
- 灭火介质:适用的灭火剂包括水、泡沫、干粉和二氧化碳。
- 特殊风险:无特殊风险。该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稳定,不易燃烧。
- 保护装备: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自给式呼吸器和全身防护服。
泄漏应急处理
1. 个人防护: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服。
2. 环境清理:小心控制泄漏,避免扩散。使用适当的吸附材料(如砂子、泥土等)吸收泄漏物,并置于适当的废物处理容器中,等待进一步处理。
3. 水体泄漏:通知相关环保部门,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水源。
废弃处置
- 废弃方法:应根据当地法规进行处置。通常可以通过焚烧或填埋的方式处理。确保在处理过程中遵循所有环境保护规定。
- 特殊注意事项:避免排入下水道、湖泊、河流等水体。
安全数据表(SDS)
一个详细的安全数据表应包含以下信息:
1. 标识:化学物质名称、CAS号、分子式、分子量等基本信息。
2. 组成/成分信息:列出所有有害成分及其浓度。
3. 危险性概述:简要说明物质的GHS分类和主要危险。
4. 急救措施:详细描述上述急救措施。
5. 消防措施:详细描述上述消防措施。
6. 事故排放措施:详细描述上述泄漏应急处理措施。
7. 储存和操作:提供储存条件、操作注意事项等信息。
8. 接触控制和个人防护:推荐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措施。
9. 理化性质: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0. 稳定性和反应性:物质的稳定性及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
11. 毒理学信息:物质的毒性数据。
12. 生态学信息: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13. 废弃处置:详细描述上述废弃处置方法。
14. 运输信息:物质的运输规定和要求。
15. 法规信息:与该物质相关的法律法规。
16. 其他信息:任何额外的安全和健康相关信息。
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 化学性质
- 分子式和分子量:L-丝氨酸的分子式为C3H7NO3,分子量为105.09 g/mol。
- 比旋光度:L-丝氨酸的比旋光度在一定浓度(如10%水溶液)下应为+14.8°至+15.8°之间。
- pH值:在10%水溶液中,L-丝氨酸的pH值应在5.5至7.0之间。
2. 物理性质
- 外观: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 熔点:L-丝氨酸的熔点范围通常在223℃至225℃之间。
- 溶解性: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和氯仿。
二、鉴别试验
1. 红外吸收光谱(IR)
- 特征峰:L-丝氨酸的红外吸收光谱中应有特定的酰胺带和羧酸带特征峰,分别在约1650 cm⁻¹ (νC=O of COOH) 和3300 cm⁻¹ (νN–H str)。
- 参考物质:与对照品的红外光谱进行对比,确认其一致性。
2. 紫外吸收光谱(UV)
- 最大吸收波长:L-丝氨酸在200-400 nm范围内扫描,无明显的最大吸收波长。
- 吸光度: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应符合规定。
三、含量测定
1. 滴定法
- 方法简介: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L-丝氨酸的含量。样品用盐酸或硫酸溶解后,用氢氧化钠滴定液滴定。
- 结果计算:通过消耗的滴定液体积计算出样品中的L-丝氨酸含量,以百分比表示。
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色谱条件:使用C18柱,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pH 2.5)-甲醇(95: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10 nm。
- 峰面积:通过比较样品峰面积与对照品峰面积,计算L-丝氨酸的含量。
四、有关物质检查
1. 薄层色谱法(TLC)
- 展开剂:使用正丁醇-冰醋酸-水(10:3:5)作为展开剂。
- 显色剂:使用茚三酮试液喷雾,加热显色,杂质斑点应符合规定。
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色谱条件:使用C18柱,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pH 2.5)-甲醇(95: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10 nm。
- 杂质限量:单个杂质不得超过0.5%,总杂质不得超过1.0%。
五、微生物限度
1. 细菌总数:每克样品中不得超过1000个菌落。
2.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每克样品中不得超过100个菌落。
3. 大肠杆菌:不得检出。
4. 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
六、干燥失重和炽灼残渣
1. 干燥失重
- 测试条件:在105℃干燥至恒重。
- 限值:干燥失重不得超过1.0%。
2. 炽灼残渣
- 测试条件:高温灼烧后残留的物质。
- 限值:炽灼残渣不得超过0.1%。
上一篇:1,2,4-三氯苯下一篇:1-(2-溴乙氧基)-2,4-二氯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