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硬脂酰磷脂酸
发布时间:2025-09-29

1. 基本性质
- 化学结构:DSPA是一种磷脂分子,其化学名为1,2-二硬脂酰-sn-甘油-3-磷酸钠盐。它包含两个硬脂酰基链(C18:0)和一个甘油基团,其中甘油的3号位被磷酸基团取代。
- 物理性状:DSPA通常呈现为白色至类白色粉末状,具有较高的纯度(通常大于98%)。其分子式为C39H76O8PNa,分子量达到726.979。
- 稳定性:在储存时,DSPA需要在-20°C以下的条件下密封避光保存,以保持其最佳的化学活性。
2. 化学性质
- 溶解性:DSPA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但在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中溶解性较好。这使得它在制备脂质体和药物载体时具有优势。
- 电荷性质:由于磷酸基团的存在,DSPA在中性条件下带负电荷,这使得其在生物膜上能够与其他带正电荷的分子相互作用,影响细胞信号传导和膜蛋白功能。
- 酸碱性:DSPA具有一定的酸性,其pKa值约为4,这意味着在生理pH下,它主要以去质子化的形式存在。
3. 应用领域
- 生物学研究:DSPA在生物学研究中用作科研试剂,用于模拟生物膜的特性和行为,进一步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和性质。例如,它可以用来研究细胞膜的流动性、通透性和离子通道活性。
- 制药领域:DSPA的特定生物活性使其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候选物质,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例如,它可以作为药物载体,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 化妆品和食品工业:DSPA在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用作乳化剂、稳定剂和保湿剂。它可以改善产品的质地和稳定性,延长保质期。
1. GHS分类:二硬脂酰磷脂酸的GHS(全球协调制度)分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健康危害:根据其化学性质和用途,二硬脂酰磷脂酸可能被归类为具有潜在的健康危害物质,特别是当吸入、皮肤接触或食入时。
- 环境危害:作为一种化学物质,二硬脂酰磷脂酸在环境中的行为也可能受到关注,但具体的分类取决于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持久性和降解性等因素。
2. 安全术语
- 避免吸入:由于二硬脂酰磷脂酸可能是粉末或颗粒形式,吸入其粉尘可能有害。
- 避免皮肤和眼睛接触:直接接触皮肤或眼睛可能导致刺激或过敏反应。
-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处理二硬脂酰磷脂酸时,建议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和口罩。
3. 风险术语
- 吸入风险:吸入二硬脂酰磷脂酸的粉尘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或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 皮肤接触风险:皮肤接触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或刺激。
- 眼睛接触风险:眼睛直接接触二硬脂酰磷脂酸可能导致严重刺激或损伤。
- 食入风险:误食二硬脂酰磷脂酸可能有害,甚至致命。
4. 急救措施
- 吸入:如果吸入二硬脂酰磷脂酸的粉尘,应立即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并寻求医疗帮助。
- 皮肤接触:用大量清水冲洗受污染的皮肤,并去除所有受污染的衣物。如有需要,寻求医疗帮助。
- 眼睛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至少15分钟,并尽快就医。
- 食入:不要催吐。立即就医并出示产品容器或标签。
5. 消防措施
- 灭火介质:使用适合扑灭化学品火灾的灭火介质,如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器。
- 特殊注意事项:在灭火过程中,消防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以保护自己免受化学品的伤害。
6. 泄漏应急处理
- 个人防护:在处理泄漏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 环境保护:防止二硬脂酰磷脂酸进一步泄漏到环境中,特别是水体中。
- 清理方法:使用适当的吸附材料(如沙子、硅藻土)收集泄漏物,并将其置于合适的容器中以便后续处理。
7. 废弃处置
- 废弃物性质:二硬脂酰磷脂酸作为化学废弃物,其处理应遵循相关的环保法规。
- 处置方法:将废弃物送至专门的化学废弃物处理场所进行处置,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8. 安全数据表
- 编制依据:安全数据表(SDS)是根据国际标准和法规编制的,用于提供有关化学品的安全信息。
- 内容概要:SDS通常包括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危害信息、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和储存、接触控制和个人防护、理化特性、稳定性和反应活性以及毒理学信息等。
- 获取方式:用户可以通过供应商或制造商获取二硬脂酰磷脂酸的SDS。
1. 外观性状
- 外观:本品应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 色泽:应为均匀的白色或类白色,无明显杂质。
2. 含量测定
- 含量:本品含二硬脂酰磷脂酸(C44H86O12P)不得少于98.0%。
- 检测方法: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定量分析。
3. 溶解度
- 溶解性:本品在水中应能自由溶解,溶液呈无色透明状态。
- 溶解度实验:取适量样品加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并记录。
4. 灭菌检验
- 灭菌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灭菌标准,如无菌检查法(薄膜过滤法)。
- 检测方法:通过微生物培养和检测来确认产品的无菌性。
5. 重金属
- 重金属含量:铅、汞、砷、镉的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 检测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或其他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检测。
6. 水分含量
- 水分含量:不大于5.0%。
- 检测方法:采用卡尔费休法(Karl Fischer)或其他适宜的方法进行测定。
7. 残留溶剂
- 残留溶剂: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 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GC)是常用的检测手段。
8. pH值
- pH范围:5%水溶液的pH值应在6.0~8.0之间。
- 检测方法:使用校准过的pH计进行测量。
9. 透明度
- 透明度要求:5%水溶液应无悬浮物。
- 检测方法:通过目视观察或使用浊度计进行检测。
10. 粒度
- 粒度要求:通过40目筛,不应有残留物。
- 检测方法:采用筛分法进行粒度测试。
11. 微生物指标
- 细菌总数:不超过1000CFU/g。
-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超过100CFU/g。
- 大肠杆菌:不得检出。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
- 检测方法: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
上一篇:3-氨基-2-萘甲酸下一篇:1,4,5,6-四氢嘧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