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R,12R)-9,10-二氢-9,10-乙撑蒽-11,12-二胺
发布时间:2025-09-30

一、结构特征
1. 分子式和分子量:
- DREA的分子式为C16H12N2。
- 分子量为232.29 g/mol。
2. 立体构型:
- 该化合物具有手性碳原子,因此存在对映异构体。
- (11R,12R)表示该化合物中两个手性碳原子的绝对构型。
3. 官能团:
- 含有两个氨基(NH2)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二、物理性质
1. 溶解性:
- DREA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但在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二甲基亚砜(DMSO)、氯仿等中溶解性较好。
2. 熔点和沸点:
- 具体的熔点和沸点数据可能需要通过实验测定,但通常这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熔点。
三、化学性质
1. 碱性:
- 由于含有两个氨基,DREA具有一定的碱性,可以接受质子(H+)形成相应的铵离子(NH3+)。
2. 亲核反应:
- 氨基是良好的亲核试剂,可以与一些亲电试剂发生反应,如酰化反应生成酰胺,烷基化反应生成二级胺或三级胺。
3. 氧化还原反应:
- 在适当的条件下,氨基可以被氧化剂氧化,可能生成硝基、羟胺或其他氧化产物。
4. 络合反应:
- 氨基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特别是在合适的配位环境下。
5. 取代反应:
- 氨基上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基团取代,生成不同的衍生物。例如,通过重氮化反应可以将氨基转化为重氮盐,然后进一步进行取代反应。
四、光谱特性
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DREA可能会在紫外-可见光区域有特定的吸收峰,具体位置依赖于其共轭体系的大小和结构。
2. 红外光谱(IR):
- 在IR光谱中,可以看到N-H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通常在3200-3400 cm⁻¹范围内),以及C-H键的吸收峰。
3. 核磁共振(NMR):
- 在¹H NMR谱中,可以看到氨基的活泼氢原子的信号,通常表现为较宽的峰。
- ¹³C NMR谱可以提供关于碳骨架的详细信息。
4. 质谱(MS):
- 质谱分析可以给出分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峰,有助于确定分子的结构和纯度。
五、稳定性和储存
1. 光稳定性:
- 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以防止可能的光化学反应。
2. 热稳定性:
- 高温下可能发生分解,建议在低温下储存。
3. 氧化稳定性:
- 应避免与强氧化剂接触,以防止氧化反应。
一、GHS分类
GHS(全球协调系统)分类是国际上用于统一化学品分类和标签的系统。根据GHS标准,(11R,12R)-9,10-二氢-9,10-乙撑蒽-11,12-二胺可能被归类为以下几类:
1. 健康危害类别
- 类别2:急性毒性 - 口服 (预计致死剂量值在50 mg/kg至200 mg/kg之间)。
- 类别2:皮肤腐蚀/刺激。
2. 物理危害类别:无特定物理危害。
二、安全术语
与安全相关的术语包括:
- 警示词:警告
- 图形符号:火焰、骷髅和交叉骨头(表示毒性)、腐蚀等。
- 防范说明: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避免吸入和摄入,远离热源和明火。
三、风险术语
与风险相关的术语包括:
- 风险短语:R23/24/25(吸入、皮肤接触和食入有害),R36/37/38(对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刺激性)。
四、急救措施
在发生意外时,应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 吸入:立即将受害者转移到新鲜空气中,如有必要进行人工呼吸。
2. 皮肤接触:脱去受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受影响区域至少15分钟。
3. 眼睛接触: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至少15分钟,如有需要就医。
4. 食入:不要催吐,给受害者喝少量水并立即就医。
五、消防措施
在火灾情况下,应采取以下措施:
1. 灭火介质:使用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2. 特殊危险性:燃烧时可能释放有毒气体,如氮氧化物。
3. 消防员防护:佩戴自给式呼吸器和全身防护服。
六、泄漏应急处理
在发生泄漏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 个人防护: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化服、防爆呼吸器。
2. 隔离区域:隔离泄漏区域并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3. 清理方法:小心控制泄漏,避免扬尘,使用非燃性吸收剂(如砂土、蛭石)收集并转移至安全容器中。
七、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时应遵循当地法规,确保安全和环保:
1. 物理化学处理:可以通过高温焚烧进行销毁,同时采取措施控制排放。
2. 包装和标签:废弃前确保包装完好并贴有适当的危险警告标签。
八、安全数据表
安全数据表(SDS)提供了关于(11R,12R)-9,10-二氢-9,10-乙撑蒽-11,12-二胺的全面信息,包括:
1. 标识:化学名称、CAS号、分子式等基本信息。
2. 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或混合物的成分比例。
3. 危险性概述:综合描述物质的危险性和防范措施。
4. 急救措施:详细描述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5. 消防措施:提供灭火方法和注意事项。
6. 泄漏应急处理:指导如何处理泄漏情况。
7. 操作处置与储存:提供安全操作和储存的建议。
8.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推荐的个人防护装备和卫生措施。
9. 理化性质: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0. 稳定性和反应性:描述物质的稳定性和可能的反应性。
11. 毒理学信息:提供物质的毒性数据。
12. 生态学信息:描述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13. 废弃处置:提供废弃处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4. 运输信息:提供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要求。
15. 法规信息:列出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16. 其他信息:其他认为必要的信息。
物理性质
1. 分子式: C18H16N2
2. 分子量: 约268.34 g/mol
3. 熔点: 通常大于290°C,但具体值可能因不同供应商而异。
4. 沸点: 该物质在常压下的沸点较高,一般在升华或蒸发时会分解。
5. 溶解性: 难溶于水,可溶于常见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氢呋喃(THF)、甲苯等。
化学性质
1. 纯度: 一般要求≥99.0%。
2. 手性纯度: (11R,12R)的光学纯度应≥99% ee(对映体过量)。
3. 稳定性: 在常温下稳定,但在高温或光照条件下可能会逐渐分解。
光谱数据
1. 质谱(MS):
- 主要分子离子峰:m/z = 268.34 [M]+
2. 核磁共振(NMR):
- 1H NMR(CDCl3,400 MHz): 显示芳香族和脂肪族质子的特征峰。
- 13C NMR(CDCl3,100 MHz): 显示相应的碳原子特征峰。
3. 红外光谱(IR):
- 特征吸收峰:通常在3400 cm⁻¹(N-H伸缩),1600 cm⁻¹(C=C芳香环),以及其他指纹区的特征峰。
杂质控制
1. 有机杂质: 总有机杂质应≤0.5%。
2. 无机杂质: 总无机杂质应≤0.1%。
3. 水分: 应≤0.5%。
4. 残留溶剂: 如THF、甲苯等,每种残留溶剂应≤500 ppm。
包装与储存
1. 包装: 通常采用氮气保护下的铝箔袋或玻璃瓶。
2. 储存条件: 避光、低温(<-20°C)、干燥环境下储存。避免与强氧化剂和酸性物质接触。
安全性
1. 毒性: 低毒性,但操作时应避免吸入和皮肤接触,建议在通风橱内操作并佩戴适当防护装备。
2. 处置方法: 根据当地法规进行化学废物处理。
上一篇:7-甲基喹啉下一篇:钍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