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苯二甲酸酯
发布时间:2025-10-01

一、基本性质
1. 物理性质
- 外观与形态:对苯二甲酸酯通常为白色或无色的结晶固体,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例如,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P)在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晶体,而对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则为无色油状液体。
- 溶解性:对苯二甲酸酯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但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醚、丙酮等。
2. 化学性质
- 水解反应:在碱性条件下,对苯二甲酸酯容易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相应的醇和对苯二甲酸盐。这一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对苯二甲酸酯的降解处理。
- 热稳定性:对苯二甲酸酯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高温下不易分解。然而,当温度超过其分解温度时,会发生热分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小分子气体。
二、环境影响
1. 环境行为
- 迁移与转化:对苯二甲酸酯在环境中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能够通过大气、水体等途径进行传播。同时,它们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发生生物降解反应,转化为无害的小分子物质。
- 生物富集:尽管对苯二甲酸酯在生物体内的富集能力有限,但长期暴露仍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潜在风险。
2. 毒理效应
- 内分泌干扰:部分对苯二甲酸酯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能够模拟或抑制体内激素的作用,进而影响生物体的生殖、发育和行为等正常生理功能。
- 急性毒性:对苯二甲酸酯的急性毒性因种类而异,但大多数对苯二甲酸酯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会对生物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3. 生态风险
- 污染来源:对苯二甲酸酯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如增塑剂、涂料、胶黏剂等。这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对苯二甲酸酯,进而污染环境。
- 污染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水体、土壤和大气中均已检测出对苯二甲酸酯的存在,且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不当处理所导致的。
4. 防治措施
- 减少使用:尽量减少对含有对苯二甲酸酯的产品的使用,特别是那些直接接触食品或人体的物品。
- 替代品开发:研发和推广环保型的替代产品,以减少对苯二甲酸酯的使用量。
- 废弃物处理:加强对塑料制品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工作,防止其随意丢弃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1. GHS 分类
- 健康危害:类别 2(急性毒性—口服)。
- 物理化学危害:无特定类别。
2. 安全术语
- S24/25: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3. 风险术语
- R36/38:刺激眼睛和皮肤。
- R20/22:吸入有害。
4. 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就医。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就医。
-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并尽快就医。
5. 消防措施
-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 消防员个体防护:佩戴防毒面具和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6. 泄漏应急处理
- 切断火源:防止进一步燃烧和爆炸。
- 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和手套。
- 清理方法:使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或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后收集运至空旷处焚烧。
7. 废弃处置
- 建议方法:根据当地法规处置。通常包括焚烧或填埋,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8. 安全数据表(SDS)
- 理化特性:无色斜方晶系结晶体,溶于热乙醇、甲醇、乙醚、氯仿,不溶于水。
- 健康危害:对眼睛、皮肤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可能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胃肠功能紊乱。
- 环境影响:对水体和土壤有一定的毒性,应避免直接排放。
- 储存和运输: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和热源,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1. 外观:对苯二甲酸酯通常为白色结晶固体,应无杂质和异物。
2. 纯度:对苯二甲酸酯的纯度要求高于99%,确保其在各种应用中的性能稳定。
3. 酸度:酸度是衡量对苯二甲酸酯中酸性成分含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4. 水分:水分含量必须严格控制,因为水分会显著影响对苯二甲酸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5. 熔点:对苯二甲酸酯的熔点应在427℃左右,这是其纯度和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6. 色度:色度通常用Hazen铂-钴色号表示,用于评估产品的颜色深浅,优质产品色度应较低。
上一篇:2,2',4,6,6'-五氯联苯下一篇:丁醛2,4-二硝基苯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