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三氟苯甲醛
发布时间:2025-10-01

一、基本物理性质
1. 外观形态:无色透明液体。
2. 熔点:25.3℃。
3. 沸点:174℃。
4. 密度:1.42g/mL(25℃)。
5. 折光率:n20/D 1.482。
二、化学性质
1. 酸性:由于醛基的存在,3,4,5-三氟苯甲醛具有一定的酸性。这种酸性使得它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
2. 氧化反应:在适当的条件下,醛基可以被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或铬酸)氧化成羧基,从而得到相应的羧酸。
3. 还原反应:醛基也可以被还原剂(如氢气在催化剂存在下)还原成醇基,生成相应的醇。
4. 加成反应:3,4,5-三氟苯甲醛的醛基可以与亲核试剂发生加成反应,如与氢氰酸加成生成羟腈,进一步水解可以得到α-羟基酸。此外,它还可以与格氏试剂等有机金属试剂发生加成反应。
5. 取代反应:虽然直接的卤代反应可能不是3,4,5-三氟苯甲醛的主要反应路径,但其芳香环上的氢原子在一定条件下仍然可以被其他官能团取代。然而,由于芳香环上已经有三个氟原子,这种取代反应可能会受到一定的空间位阻影响。
6. 缩合反应:3,4,5-三氟苯甲醛可以与其他含有活性亚甲基的化合物发生Knoevenagel缩合反应,生成具有更长共轭体系的化合物。
1. GHS分类
- GHS 06: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 GHS 07: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 GHS 08:严重眼损伤/眼睛刺激性(类别2A)。
2. 安全术语
- S26:万一接触眼睛,立即使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送医诊治。
- S36:穿戴合适的防护服装。
- S45:出现意外或者感到不适,立刻到医生那里寻求帮助(最好带去产品容器标签)。
- S53:避免暴露——使用前先阅读专门的说明。
- S36/37/39: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
- S29:切勿倒入下水道。
- S57:使用适当容器避免环境污染。
- S59:参考制造商/供货商提供的回收/再利用信息。
3. 风险术语
- R61:可能对未出生的婴儿导致伤害。
- R36/37/38:对眼睛、呼吸道和皮肤有刺激作用。
- R51/53:对水生生物有毒,可能对水体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 R43:与皮肤接触可能致敏。
- R22:吞食有害。
- R25:吞食有毒。
4. 急救措施
- 吸入: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休息,并保持呼吸舒畅的姿势。
- 皮肤接触: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用水清洗皮肤/淋浴。
- 眼睛接触:用水缓慢温和地冲洗几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然后继续冲洗。
- 食入:若不慎吞食,立即呼叫医生或毒物控制中心,除非给予医疗建议,否则不要催吐。
5. 消防措施
- 灭火剂:适用灭火剂包括干粉、二氧化碳、泡沫等。
- 特殊危害:蒸气可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 保护装备:佩戴自给式呼吸器和全身防护服。
- 灭火方法:小火时使用适当灭火剂灭火,大火时撤离火场,防止复燃。
6. 泄漏应急处理
- 个人防护:避免吸入粉尘,避免与物料接触。
- 环境防护: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
- 清洁方法:使用不燃性分散剂成乳液刷洗,并征求环保部门意见进行处理。
7. 废弃处置
- 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
- 废弃处置方法:用焚烧法处置,遵守当地法规进行安全填埋。
8. 安全数据表(SDS)
一、物理性质
1. 外观与性状
- 颜色与形态:无色透明液体。
- 气味: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2. 熔点与沸点
- 熔点:25.3°C。
- 沸点:174°C。
3. 密度与折光率
- 密度:1.42 g/mL(25°C)。
- 折光率:n20/D 1.482。
二、化学性质
1. 分子量与结构
- 分子式:C7H3F3O。
- 分子量:160.09。
2. 纯度与杂质含量
- 标准纯度:≥98%。
- 杂质含量:应低于限定值,具体根据生产厂商提供的技术规格书。
3. 稳定性与储存条件
- 稳定性:在常温下稳定,避免与强氧化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接触。
- 储存条件:密封、冷藏,远离火源和热源。
三、安全与环保指标
1. 毒性与刺激性
- 急性毒性:对眼睛、皮肤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 致畸性:可能有致畸风险,需避免接触孕妇和儿童。
2. 环境影响
- 生态毒性:对水生生物有毒,应避免污染水体。
- 废弃物处理:废弃时应按照危险废物处理方法处置,避免环境污染。
四、质量检测方法
1. 色谱法
- 气相色谱(GC):用于检测纯度和杂质含量。
- 高效液相色谱(HPLC):用于精确测定样品中的组分浓度。
2. 光谱法
- 核磁共振波谱(NMR):用于确认分子结构和纯度。
- 红外光谱(IR):用于鉴定官能团。
3. 物理常数测定
- 密度计:用于测定密度。
- 阿贝折光仪:用于测定折光率。
五、应用与用途
1. 医药中间体
- 合成药物:用于合成多种抗生素和抗癌药物。
- 药物修饰:通过引入氟原子改变药物的代谢稳定性和活性。
2. 农药中间体
- 杀虫剂和除草剂:用于制备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
-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3. 有机合成
- 有机反应试剂:参与多种有机合成反应,如亲核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 材料科学:用于合成高性能聚合物和复合材料。
六、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1. 国际标准
- ISO标准:遵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规范。
- 药典标准:符合《美国药典》(USP)、《欧洲药典》(EP)等相关要求。
2. 国内标准
- 国家标准(GB):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
- 行业标准:遵循化工、医药等行业的相关标准。
上一篇:中性红下一篇:十六氢芘(异构体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