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氯水扬酸
发布时间:2025-10-02

1. 基本物理性质
- 外观:3-氯水杨酸为白色结晶性粉末。
- 溶解性:易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稍溶于水。
- 密度:其密度为1.772 g/cm³(预测值)。
- 熔点和沸点:熔点在209-211°C之间,沸点为335.0±42.0°C(预测值)。
2. 分子结构与计算化学数据
- 分子式:C₇H₅ClO₃。
- 分子量:172.57 g/mol。
- 氢键供体和受体数量:氢键供体数量为2,氢键受体数量为3。
- 极性表面积: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为57.5 Ų。
-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可旋转化学键数量为1。
3. 酸性与反应性
- 酸性:由于其羧基(-COOH)和酚羟基(-OH)的存在,3-氯水杨酸具有一定的酸性,能够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类。
- 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基团取代,如卤化、硝化等反应。
- 加成反应:在特定条件下,3-氯水杨酸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如与氢气的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还原产物。
- 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3-氯水杨酸可以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4. 稳定性与储存
- 稳定性:3-氯水杨酸在常温常压下稳定。应避免强氧化剂,并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远离强光和火源。
- 储存条件:密封保存,远离火源和高温环境,防止其燃烧或爆炸风险。
5. 安全信息
- 刺激性:对皮肤、眼睛和黏膜有刺激性,接触时需戴上适当的防护手套和眼镜等保护装置。
- 处理注意事项:在使用或储存期间,要远离火源和高温环境,以防止其燃烧或爆炸。如果意外吸入或误食,应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说明产品的成分和使用情况。
1. GHS分类:
- 根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30000.2-2013),3-氯水杨酸可能被归类为皮肤腐蚀/刺激类别,具体类别需参考相关法规。
- 同时,由于其对眼睛有严重刺激作用,也可能被归类为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
2. 安全术语:
- S26: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 S36:穿戴适当的防护服。
3. 风险术语:
- R36/37/38: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
4. 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用大量肥皂和水轻轻洗。若皮肤刺激,求医就诊。脱掉被污染的衣物,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 眼睛接触:用水小心清洗几分钟。如果方便,易操作,摘除隐形眼镜。继续冲洗。眼睛接触后求医就诊。
- 吸入:将受害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通畅,休息。若感不适请求医就诊。
- 食入:禁止催吐,切勿给失去知觉者喂食任何东西。立即呼叫医生或毒物中心。
5. 消防措施:
- 灭火介质: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 特殊危险性:小心,没有已知的特殊情况。
6. 泄漏应急处理:
- 个人防护措施:尽可能切断泄漏源。提供通风。通风不充分时应戴适当的呼吸器。
- 环境保护措施:防止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少量泄漏时,尽可能将泄漏液体收集在可密闭的容器中。用沙土、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残液(大量泄漏时),然后将其放入合适的处理系统中或运到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7. 废弃处置:
- 产品: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 不洁包装:未使用的包装应由处理厂商回收。
8. 安全数据表(SDS):
- SDS是一份详细的技术说明书,提供了关于3-氯水杨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危险性概述、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储存、个体防护装备、理化特性以及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等关键信息。具体的SDS内容需要根据生产商提供的官方文档获取。
1. 化学性质
-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数据。
- 氢键供体数量:2。
- 氢键受体数量:3。
-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 互变异构体数量:4。
-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57.5。
- 重原子数量:11。
- 表面电荷:0。
- 同位素原子数量:0。
-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 共价键单元数量:1。
2. 物理常数
- 摩尔折射率:39.95。
- 摩尔体积(m3/mol):112.3。
- 等张比容(90.2K):320.2。
- 表面张力(dyne/cm):66.0。
- 介电常数(F/m):无可用数据。
- 偶极距(D):无可用数据。
- 极化率(10^-24cm^3):15.84。
3. 纯度
- 纯度:≥98%。高纯度是确保其作为合成材料中间体时反应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
4. 包装规格
- 包装规格:50g; 100g; 500g; 1kg; 5kg。不同规格的包装可以满足不同规模实验和生产的需求,从实验室小样到工业生产大批量供应。
上一篇:2-氟-4-甲氧基苯腈下一篇:十二烷基磺酸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