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烯酮
发布时间:2025-10-06

一、基本信息
- 中文名:玉米烯酮
- 外文名:Zearalenone
- 别名:F-2 毒素
- 化学式:C18H22O5
- 分子量:318.364
- CAS号:17924-92-4
- EINECS号:241-864-0
二、理化性质
- 外观:白色结晶性粉末
- 密度:1.16 g/cm³(粗略估计为1.1270)
- 熔点:164-165℃
- 沸点:约377.53℃(粗略估计)
- 闪点:约6℃
- 蒸汽压:0 mmHg(25℃)
- 溶解度:可溶于乙醇、DMSO等有机溶剂
- 旋光度:比旋光度约为25546°(c=1.0,CH3OH)
- 折射率:约1.6120(估计值)
- 极性表面积:约83.8 Ų
- 表面张力:43.6 dyne/cm
三、分子结构
- 摩尔折射率:85.26 cm³
- 摩尔体积:272.3 cm³/mol(粗略估计)
- 等张比容:699.8(90.2K)
- 极化率:约33.80×10⁻²⁴ cm³
- 共价键单元数量:1
- 氢键供体数量:2
- 氢键受体数量:5
-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 互变异构体数量:111
- 拓扑极性表面积:83.8 Ų
- 重原子数量:23
- 复杂度:445
- 同位素原子数量:0
-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1
-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1
-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 共价键单元数量:1
四、安全信息
- RTECS号:JJ5075000
- BRN号:1350216
- 危险品标志:C(腐蚀性)、Xn(有害物品)、F(易燃物品)
- 风险术语:R34(引起灼伤)、R62(有损害生育能力的危险)、R63(可能有对胎儿造成伤害的危险)、R36(刺激眼睛)、R20/21/22(吸入、皮肤接触及吞食有害)、R11(高度易燃)
- 安全术语:S26(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S36/37/39(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S45(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立即就医(可能的话,出示其标签))、S36(穿戴适当的防护服)、S16(远离火源)
五、存储条件
- 储存温度:2-8℃(建议)
- 储存条件:在低温下保存,避免光照和潮湿环境
六、用途与危害
- 用途:玉米烯酮主要用于细胞生物学、微生物代谢物研究,以及作为原料药中间体等。此外,它在植物体内也作为一种激素来调控植物的生长。
- 危害:玉米烯酮具有雌激素活性,可引起动物和人出现第二性征等雌性激素效应,如乳腺肿大、阴道和子宫肿大等。长期摄入被这种毒素污染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肿瘤等疾病。因此,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3类致癌物清单中。
一、GHS分类
*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玉米烯酮可能属于以下类别之一或多个:
* 急性毒性(类别4):对皮肤、吸入或口服有急性毒性。
* 致癌性(类别2):可能导致癌症。
* 生殖毒性(类别2):可能对生殖系统造成损害。
*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重复接触)(类别2):长期接触可能对特定器官或系统造成毒性。
二、安全术语
* S16:远离火源。
* S26:不慎与眼睛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 S36/37/39: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
* S45:如不慎入眼,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立即就医。
三、风险术语
* R34:会导致灼伤。
* R62:有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
* R63:可能有遗传毒性,即对DNA造成损害。
四、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立即就医。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并立即就医。
五、消防措施
* 灭火方法:本品不易燃,但燃烧时可能产生有毒气体,因此应使用适当的灭火剂(如干粉、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同时注意防止烟雾吸入。
* 特殊灭火程序:佩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六、泄漏应急处理
* 个人防护:避免扬尘,小心扫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 环境保护: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 清洁方法: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并将容器移离泄漏区。
七、废弃处置
*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
* 废弃处置时应考虑保护环境,避免污染水源和土壤。
八、安全数据表(SDS)
* SDS是包含化学物质详细信息的文件,其中包括上述所有安全信息以及更详细的技术数据、生产批号、过期日期、生产厂家等。
* SDS应随时可供查阅,并在工作场所显眼位置展示。
一、理化性质
1. 化学式:C₁₈H₂₂O₅。
2. 分子量:318.364(四舍五入至小数点后三位)。
3. 熔点:164-165℃。
4. 沸点:600.4℃(760 mm Hg)。
5. 密度:1.168 g/cm³(在25°C下测量)。
6. 折射率:1.539。
7. 极性表面积:98.3 Ų。
二、质量指标
1. 纯度:玉米烯酮的纯度应不低于98%,这是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2. 杂质含量:杂质总量不得超过2%,单一杂质含量不得超过0.5%。杂质的控制是为了避免对产品性能和使用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3. 水分:水分含量应不高于1%,过高的水分含量会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和储存寿命。
4. 灰分:灰分含量应不高于0.5%,灰分过高可能表明产品中无机杂质较多,影响产品质量。
5. 微生物限度:为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需控制微生物的数量,包括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等,具体标准可参考相关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6. 重金属含量:重金属如铅、汞、镉等的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7. 残留溶剂:如果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有机溶剂,需要控制溶剂的残留量,确保其在安全范围内。
8. 其他有害物质:不得含有其他国家规定禁用的有害物质。
三、检测方法
1. 仪器分析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或气相色谱仪(GC)等仪器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玉米烯酮的含量。
2. 免疫学检测法: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原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快速检测玉米烯酮的存在与否。
3. 感官检验法:虽然不能直接量化玉米烯酮的含量,但可以通过观察样品的颜色、气味和质地等感官特征初步判断其是否存在霉变或污染情况。
上一篇:2-(4-溴-2,6-二氟苯基)-1,3-二氧戊环下一篇:氯化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