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茶碱
发布时间:2025-08-06

1. 分子结构:氨茶碱的化学式为C16H24N10O4。它是由茶碱与乙二胺形成的复盐,这种复合结构使得氨茶碱的水溶性增强,从而更易于在体内被吸收和利用。
2. 物理性质:氨茶碱通常为白色或淡黄色颗粒或粉末状,易结块,微有氨臭。其熔点为269-270°C,沸点则高达454.1°C。这些物理性质表明氨茶碱在常温下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
3. 溶解性:氨茶碱在水中溶解度较高,不溶于乙醇或乙醚。这一特性使得氨茶碱能够迅速在体内分布并发挥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氨茶碱在空气中会逐渐吸收二氧化碳并分解成茶碱。
4. 稳定性:氨茶碱的稳定性相对较好,但在特定条件下(如高温、光照、与氧化剂接触等)可能会发生分解。因此,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这些不利条件。
5. 安全性:氨茶碱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刺激性。吞食有害,吸入及皮肤接触可能致敏,引起灼伤,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因此,在使用氨茶碱时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6. 药代动力学:氨茶碱口服后能迅速被完全吸收,生物利用度接近100%。其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包括去甲基化和氧化。大部分药物以代谢产物形式通过肾排出,约10%以原形排出。
1.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的颗粒或粉末,易结块;微有氨臭;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分解成茶碱;水溶液显碱性反应。本品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几乎不溶。
2. 鉴别:
- 取本品约0.2g,加水10ml溶解后,不断搅拌,滴加稀盐酸1ml使茶碱析出,滤过;滤渣用少量水洗涤后,在105℃干燥1小时,其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272图)一致。
- 取本品约30mg,加水1ml溶解后,加1%硫酸铜溶液2~3滴,振摇,溶液初显紫色;继续滴加硫酸铜溶液,渐变蓝紫色,最后成深蓝色。
- 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3. 检查:
-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取本品0.50g,加新沸放冷的水10ml,微热使溶解,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色,依法检查(通则0901第一法),与黄绿色2号标准比色液比较,不得更深。
- 有关物质: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供试品溶液如显杂质斑点,与对照溶液的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
- 水分:取本品,照水分测定法(通则0832第一法1)测定,含水分不得过8.0%;如为无水氨茶碱 [C2H8N2(C7H8N4O2)2],含水分不得过1.5%。
- 炽灼残渣:不得过0.1%(通则0841)。
4. 含量测定:
- 无水茶碱: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理论板数按茶碱峰计算不低于2000,茶碱峰与可可碱峰之间的分离度应大于3.0。
- 乙二胺:取本品约0.25g,精密称定,加水25ml使溶解,加茜素磺酸钠指示液8滴,用硫酸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显黄色。每1ml硫酸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3.005mg的C2H8N2。
氨茶碱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6H24N10O4,分子量为420.426。以下是从GHS分类、安全术语、风险术语、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废弃处置和安全数据表等角度对氨茶碱的安全信息进行的详细解答:
1. GHS分类:氨茶碱的GHS分类为急性毒性(经口)第3级。
2. 安全术语:S23:不要吸入气体/烟雾/蒸气/喷雾。S26:万一接触眼睛,立即使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送医诊治。S36/37/39: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眼睛/面部保护。S45:出现意外或感到不适时,立即就医(可能的话,出示标签)。
3. 风险术语:R22:吞咽有害。R34: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R42/43:可能对生育能力或胎儿造成伤害。
4. 急救措施:吸入氨茶碱后,应将受害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通畅,休息,并求医/就诊。皮肤接触后,应立即去除所有被污染的衣物,并用大量肥皂和水清洗。如果皮肤刺激或发生皮疹,应求医/就诊。食入后,应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5. 消防措施:氨茶碱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产生有毒烟雾,因此消防人员在灭火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避免吸入烟雾。
6. 泄漏应急处理:如果氨茶碱发生泄漏,应隔离泄漏区域,防止人员进入,并通知专业清理人员进行处理。
7. 废弃处置:废弃的氨茶碱应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定进行处置,通常需要交由专业的废物处理机构处理。
8. 安全数据表:氨茶碱的安全数据表包含了关于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性和反应性、毒理学信息、生态学信息、废弃处置、运输信息、法规信息和其他信息的综合数据。这些信息对于理解氨茶碱的潜在危害和如何安全地处理它至关重要。
上一篇:2-丙基-2-咪唑啉下一篇:硫代磷酸钠三元水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