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菌灵
发布时间:2025-08-07

一、基本信息
1. 化学分类:三唑类化合物。
2. 分子式:C9H5Cl3N4。
3. 分子量:275.5585。
4. CAS号:101-04-06。
5. EINECS号:203-019-8。
6. 密度:1.611 g/cm³。
7. 熔点:159 - 160°C。
8. 沸点:460.4°C(在760 mmHg下)。
9. 闪点:232.2°C。
10. 折射率:1.679。
11. 蒸汽压:1.17E-08 mmHg at 25°C。
12. 外观与性状:白色至淡棕色晶体或粉末。
二、化学性质
1. 溶解性:几乎不溶于水,但易溶于甲苯、丙酮等大多数有机溶剂。
2. 稳定性:在中性和弱酸性介质中较稳定,但在碱性介质中受热易分解。
3. 毒性:对大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5g/kg,兔急性经皮LD50大于9.4g/kg,长时间与皮肤接触有刺激性,未见致癌作用。
4. 环境影响:对水生生物如虹鳟和蓝鳃有一定毒性。
三、合成方法
1. 原料:由邻硝基氯苯还原制得邻氯苯胺,再与三聚氯氰反应制得。
2. 反应条件:在缚酸剂存在下,反应温度为85℃。
四、应用
1. 农业用途: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瓜类炭疽病、霜霉病、黑星病、烟草赤星病、番茄斑枯病以及各种作物的灰霉病。
2. 非农业用途:可用于工业材料及其制品的防霉。
五、安全信息
1. 海关编码:2933699015。
2. 危险品运输编码:UN3077 9/PG 3。
3. 危险类别码:R20; R21; R22。
4. 安全说明:S22-S60-S61。
5. 危险品标志:Xi; N。
六、储存与运输
1. 储存条件:库房通风低温干燥,与食品原料分开储运。
2. 运输要求:按照危险品运输编码和安全说明进行运输。
1. GHS分类:
-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
-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
2. 安全术语:
- S22:切勿吸入粉尘。
- S60:该物质及其容器须作为危险性废料处置。
- S61:避免释放至环境中。参考特别说明/安全数据说明书。
3. 风险术语:
- R36/38:刺激眼睛和皮肤。
- R50/53:对水生生物有极高毒性,可能对水体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4. 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头发、指甲等。如有不适感,就医。
-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2%~5%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就医。
5. 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其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溴化氢、氰化氢。
- 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6. 泄漏应急处理:
- 应急行动: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塑料布覆盖泄漏物,减少飞散。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漏区。
7. 废弃处置:
- 废弃物性质为危险废物,应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
8. 安全数据表(SDS):
-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敌菌灵,CAS号101-05-3,分子式C9H5Cl3N4,分子量275.52,密度1.611g/cm³,熔点159-160℃,沸点425.99°C(粗略估计),水溶性10mg/L(温度未说明),折射率1.6000(估计)。
- 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包括造成皮肤刺激、造成严重眼刺激和可引起呼吸道刺激。GHS危险性类别包括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和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标签要素包括危险性说明H315(造成皮肤刺激)、H319(造成严重眼刺激)和H335(可引起呼吸道刺激)。防范说明包括预防措施P264(作业后彻底清洗)、P280(戴防护手套、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和P261(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事故响应包括P302+P352(如皮肤沾染:用水充分清洗)、P332+P313(如发生皮肤刺激:求医就诊)和P362+P364(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
1. 有效成分含量
- 主要成分: 通常包括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浓度要求: 有效成分的具体浓度应根据不同产品配方进行规定,一般在标签上有明确标注。例如,某产品的有效成分为多菌灵,其含量可能为50%。
2. 理化性质
- 外观: 应为均匀的粉末或颗粒,无结块现象。颜色应均一,无明显杂质。
- pH值: 一般要求在特定范围内(如5.5-7.5),以确保稳定性和使用效果。
- 溶解度: 根据使用需求,可能需要一定的水溶性或其他溶剂中的溶解度。
3. 纯度
- 杂质含量: 总杂质含量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避免影响药效及植物安全。
- 重金属含量: 如铅、汞、砷等重金属的含量必须低于最大允许限量,以保证环境和人体安全。
4. 生物活性
- 抗菌谱: 应能有效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如灰霉病菌、白粉病菌等。
- 最低抑菌浓度 (MIC): 需要测定对目标病原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以评估其有效性。
5. 毒理学指标
- 急性毒性: 包括经口、经皮和吸入毒性,通常用LD50(致死剂量50%)值表示。
- 慢性毒性: 长期接触或使用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健康影响。
- 环境毒性: 对非靶标生物(如蜜蜂、鸟类、鱼类等)的影响。
6. 稳定性
- 热稳定性: 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确保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失效。
- 光稳定性: 在光照条件下是否容易分解,影响药效的物质需特别关注。
- 化学稳定性: 在不同pH值和溶剂中的稳定性。
7. 包装与标识
- 包装材料: 应使用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防止产品受潮、变质。
- 标签内容: 包括产品名称、有效成分、含量、生产日期、有效期、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生产厂家信息等。
8. 环境影响
- 降解性: 在土壤和水体中的降解速率,评估其环境友好性。
- 生态毒性: 对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潜在毒性影响。
9. 质量控制
- 批次一致性: 不同批次之间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确保每批产品的质量和效果稳定。
- 检测方法: 应有标准化的检测方法来评估上述各项指标,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10. 法规符合性
- 注册要求: 必须符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农药管理法规,取得相应的登记证。
- 标签合规: 标签上的所有信息必须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不得有误导性内容。
上一篇:(苯硫基)乙腈下一篇:苯酞-3-乙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