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丁胺
发布时间:2025-08-07

一、基础性质
1. 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质
- 分子式和分子量:甲基丁胺的分子式为C5H13N,分子量为87.16 g/mol。
- 外观和溶解性:甲基丁胺通常为无色液体或结晶固体,具有挥发性,并且有强烈的氨气味。它可溶于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如乙醇和乙醚。
- 沸点和密度:其沸点在90.4至91.4°C之间,密度为0.736 g/mL(25°C)。
2. 光谱特性
- 红外光谱:甲基丁胺在红外光谱中的特征吸收峰主要集中在3300 cm⁻¹(N-H伸缩振动)、2960 cm⁻¹(C-H伸缩振动)、1640 cm⁻¹(N-H弯曲振动)、1465 cm⁻¹(C-H弯曲振动)等处。这些特征峰有助于识别甲基丁胺的存在。
- 核磁共振氢谱:甲基丁胺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了其分子结构中的氢原子分布情况。通过分析不同化学位移处的氢原子数量,可以进一步确认其分子结构。
- 质谱:甲基丁胺的质谱图上,分子离子峰通常较弱,但基峰较强,对应于M-CH₃碎片离子。此外,还可能出现其他碎片离子峰,如M-C₂H₅、M-C₃H₇等,这些碎片离子峰有助于进一步确证甲基丁胺的结构。
二、化学反应性
1. 碱性反应
- 与酸的反应:甲基丁胺作为一种脂肪族仲胺,具有一定的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例如,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甲基丁胺。
- 与强酸的反应:与强酸(如硫酸、硝酸)反应时,甲基丁胺可能会发生更复杂的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等。
2. 与酰化试剂的反应
- 与酰氯、酸酐的反应:甲基丁胺可与酰氯、酸酐等酰化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酰胺化合物。这类反应常用于合成药物、染料等精细化学品。
- 反应机理:在碱性条件下,甲基丁胺的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亲核进攻酰化试剂中的羰基碳原子,发生亲核加成反应,随后消除一份子水或氯化氢等小分子化合物,形成酰胺键。
3. 与醛酮的反应
- 还原胺化反应:甲基丁胺可与醛、酮类化合物发生还原胺化反应,生成相应的胺或二级胺化合物。这类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常用于制备含氮化合物。
- 反应条件:还原胺化反应通常需要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并使用催化剂(如镍、钯等)促进反应的进行。同时,反应过程中可能需要加入氢气或其他还原剂来提供必要的氢源。
三、稳定性与储存
1. 化学稳定性
- 稳定性:甲基丁胺在常温常压下相对稳定,但在高温或光照条件下可能会发生分解反应。
- 不兼容性:应避免与强氧化剂、强酸等物质接触,以防发生危险的化学反应。
2. 储存条件
- 储存:甲基丁胺应储存在阴凉、通风良好且干燥的环境中,远离火源和热源。容器应密封良好,防止泄漏和水分进入。
- 包装:常用的包装材料包括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等,具体选择取决于储存规模和使用需求。同时,应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对包装进行标识和分类储存。
GHS分类
根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HS),甲基丁胺属于以下类别:
- 易燃液体(类别2)
-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 严重眼睛损伤/眼刺激(类别2A)
- 呼吸道刺激(类别3)
- 特定目标器官毒性(单次暴露)(类别3,呼吸道刺激物)
安全术语
- S16:远离火源。
- S26:万一接触眼睛,立即使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送医诊治。
- S36/37/39:穿戴合适的防护服、手套并使用防护眼镜或者面罩。
- S45: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立即就医(可能的话,出示其标签)。
风险术语
- R11:高度易燃。
- R20/21/22:吸入、皮肤接触及吞食有害。
- R34:引起灼伤。
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就医。
-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就医。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并就医。
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易燃,遇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包括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泄漏应急处理
-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时,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时,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并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处置
- 废弃处置方法:用焚烧法处置。在能利用其热能的设备中用过氧化氢氧化之后通过排气系统排出大气。
安全数据表(MSDS)
甲基丁胺的MSDS提供了详细的安全信息,包括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危险性概述、成分/组成信息、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理化性质、稳定性和反应活性、毒理学信息、生态学信息、废弃处置、运输信息、法规信息、其他信息等部分。这些信息对于正确使用和处理甲基丁胺至关重要。
1. 物理性质
- 外观: 无色或淡黄色液体。
- 沸点: 约在120-130°C之间。
- 密度: 约0.75 g/cm³。
- 折射率: 约1.4000 - 1.4100。
- 溶解性: 可溶于醇、醚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
2. 化学性质
- 纯度: ≥98%(一般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
- 杂质含量: 总杂质应小于2%。
- 水分: ≤0.5%。
- 其他相关杂质: 如未反应的原料、副产物等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3. 安全性
- 闪点: 需高于环境温度,以确保储存和运输安全。
- 毒性: 低毒或根据具体应用有明确的毒性数据。
4. 稳定性
- 储存条件: 建议在避光、低温下储存,防止氧化和聚合。
- 保质期: 通常为12个月,需根据具体生产和存储条件调整。
5. 环保指标
- 废弃物处理: 需符合当地环境保护法规要求。
- 可回收性: 如适用,需明确其可回收性和相应的处理方法。
6. 分析方法
- 气相色谱(GC): 用于检测纯度和杂质。
- 质谱(MS): 用于结构确认。
- 核磁共振(NMR): 用于进一步的结构分析。
7. 包装和运输
- 包装材料: 通常使用玻璃瓶或特定塑料容器。
- 标签: 清晰标明产品名称、纯度、生产日期、批号等信息。
- 运输要求: 根据IMDG或其他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和标识。
上一篇:单甘醇下一篇:4-(2-溴乙氧基)苯硼酸频哪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