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氨基丁酸
发布时间:2025-08-09

一、基本结构与物理性质
1. 分子式与分子量:
- 分子式:C4H9NO2
- 分子量:103.12 g/mol
2. 物理形态:
- 外观: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
- 熔点:约291℃(分解),但不同文献可能有所差异,如另一文献指出其熔点为200-205℃。
- 沸点:预计在215.2±23.0℃左右(根据预测数据)。
- 密度:约1.23 g/cm³。
- 旋光度:比旋光度为[α]D20 0.0±0.1°(c=10, H2O)。
- 溶解性: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但不溶于乙醚和其他非极性溶剂。
二、化学性质
1. 官能团反应:
- 由于含有氨基和羧基,DL-氨基丁酸可以发生多种官能团反应,如成盐反应、成酯反应、成酰胺反应等。
2. 酸碱性:
- DL-氨基丁酸是一种两性化合物,既可以表现出酸性,也可以表现出碱性。其等电点(pI)大约在5.99左右。
3. 稳定性:
- 在常温常压下稳定,但在高温或强酸强碱条件下可能会分解。
- 避免与氧化剂、酸酐、酸类化学物质接触,以防发生危险的化学反应。
4. 衍生物:
- DL-氨基丁酸可以形成多种衍生物,如酰氯、酸酐、酰胺等,这些衍生物在医药、农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三、安全信息
1. 刺激性:
- 对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刺激性。
- 吸入、皮肤接触及吞食有害。
2. 防护措施:
- 使用时需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
- 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 若发生事故或感到不适,立即就医。
3. 储存与运输:
-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和不兼容的物质。
- 保持容器密封,严禁与空气接触。
-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1. GHS分类:根据《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年版)》,DL-氨基丁酸属于急性毒性类别5的物质。
2. 安全术语:DL-氨基丁酸的安全术语包括“警告”,表明该物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小心处理。
3. 风险术语:风险术语为R303,表示吞咽可能有害。如果感觉不适,应立即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
4. 急救措施:如不慎吞咽,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如果皮肤接触,应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水冲洗至少15分钟。如果眼睛接触,应立即用水冲洗眼睛至少15分钟,并寻求医疗帮助。
5. 消防措施:DL-氨基丁酸不易燃,但在火灾情况下,应根据最危险的物质采取适当的灭火方法。灭火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自给式呼吸器和防护服。
6. 泄漏应急处理:在处理泄漏时,应避免扬尘,扫起并放入塑料袋中,然后转移到安全场所。如果泄漏量大,应使用惰性物质吸收并作为危险废物处理。
7. 废弃处置:废弃的DL-氨基丁酸应根据当地法规进行处置,通常作为危险废物处理。不应将其排入下水道或环境中。
8. 安全数据表:DL-氨基丁酸的安全数据表(SDS)提供了详细的安全信息,包括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信息、生态学信息、处置和储存建议等。SDS是了解和处理化学品的重要资源。
1. 外观与性状:
- 外观:DL-氨基丁酸通常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
- 性状: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和苯。
2. 鉴别试验:
- 红外吸收光谱:应与对照品的红外吸收光谱一致。
- 化学鉴别:如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与硝酸反应生成红色溶液等。
3. 含量测定:
-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等方法测定DL-氨基丁酸的含量,要求其含量在98.5%以上。
4. 纯度检查:
- 溶液的透光率:应符合规定,表明产品中无显著杂质。
- 有关物质:通过薄层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杂质总量不得超过0.5%。
5. 物理常数:
- 比旋度:DL-氨基丁酸为消旋体,因此比旋度应接近于零。
- 熔点:DL-氨基丁酸的熔点应在196~200°C之间。
6. 重金属检查:
- 重金属(以Pb计):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二十。
7. 砷盐检查:
- 砷盐(以As计):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二。
8. 干燥失重:
- 干燥失重:不得超过0.5%,表明产品在储存过程中保持稳定,不易吸湿。
9. 炽灼残渣:
- 炽灼残渣:不得超过0.1%,表明产品纯度高,无机杂质少。
10. 微生物限度:
- 微生物限度:应符合药典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确保产品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未受到微生物污染。
上一篇:顺-1,2-环己二醇下一篇:3-[(三甲基甲硅烷基)乙炔基]苄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