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氟-N-甲基-2-苯氧基苯甲胺
发布时间:2025-08-09

1. 分子结构与基本性质
- 分子式与分子量: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4H14FNO,分子量为231.2655。
- 结构特点:从分子式可以看出,该化合物包含一个氟原子、一个氮原子、一个氧原子和多个碳氢原子。其中,氟原子可能连接在苯环上,而氮原子则通过甲基与另一个苯环相连,形成一个复杂的芳香族化合物。
2. 物理性质
- 外观与颜色:虽然具体的外观描述可能因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这类化合物可能呈无色至淡黄色的液体或固体形态。
- 溶解性:由于含有苯环和氨基等官能团,该化合物可能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和水溶性,但具体溶解性需根据实验数据确定。
- 密度与沸点:具体的密度和沸点数据未直接给出,但可以根据类似结构的化合物进行推测。一般来说,这类化合物的密度可能接近于有机溶剂,沸点则取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化学反应性
- 亲电取代反应:由于苯环的存在,该化合物可能参与亲电取代反应,如硝化、卤化等。氟原子的存在可能会影响苯环的电子云密度,从而改变反应活性。
- 氧化还原反应:氨基(-NH-)是一个相对活泼的官能团,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醛、酮或酸等产物。同时,该化合物也可能作为还原剂参与其他物质的还原反应。
- 酸碱反应:氨基具有碱性,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此外,如果化合物中存在其他可质子化的基团(如羟基),还可能发生进一步的酸碱反应。
- 加成反应:虽然不是典型的加成反应底物,但在特定条件下(如高温、高压或催化剂存在下),该化合物的某些键可能断裂并与其他分子发生加成反应。
4. 稳定性与安全性
- 稳定性:该化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其具体的存储条件和使用环境。一般来说,应避免高温、明火和氧化剂等可能导致分解或燃烧的因素。
- 安全性:由于含有氨基和氟原子等可能对人体有害的官能团,该化合物在处理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等。同时,应注意避免吸入其蒸气或粉尘。
1. GHS分类:易燃液体 (类别4)、皮肤刺激 (类别2)、眼刺激 (类别2A)、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类别3)。
2. 安全术语:S26 - 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S37/39 - 戴适当的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S36 -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
3. 风险术语:R36/37/38 - 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
4. 急救措施:
- 吸入: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休息,并保持呼吸舒畅的姿势。
- 皮肤接触:用大量肥皂和水淋洗。
- 眼睛接触:用水小心清洗几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继续冲洗。
- 食入:如感觉不适,呼救解毒中心或医生。
5. 消防措施:火灾时,用干的砂子、干的化学品或耐醇性的泡沫来灭火。
6. 泄漏应急处理:将内容物/容器处理到得到批准的废物处理厂。
7. 废弃处置:存放于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容器密闭,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低温,存放处须加锁。
8. 安全数据表:具体的MSDS信息需要参考相关化学品供应商提供的详细资料。
一、性状与结构
1. 化学名称:5-氟-N-甲基-2-苯氧基苯甲胺。
2. 分子式:C₁₄H₁₄FNO。
3. 分子量:231.2655(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4. 外观:通常为淡黄色至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也有资料描述为白色或灰白色结晶粉末。
5. 熔点:94-96°C,这一熔点范围是判断其纯度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6. 沸点:约348.6°C(760 mm Hg),但这一数据可能因实验条件不同而有所变化。
7. 闪点:>110°C(℃),表明该化合物在高温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8. 密度:1.18 g/cm³(25°C),这一密度值有助于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对物料进行准确的计量和控制。
9. 折射率:1.568,折射率是物质的一种光学性质,可用于鉴别化合物和检测纯度。
10. 储存条件:应密封于2-8°C的冷暗处,这一储存条件有助于保持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延长保质期。
二、含量与纯度
1. 含量:≥98.0%(以干燥品计),高含量意味着化合物中杂质较少,纯度较高。
2. 最大日剂量:指定日剂量不超过200mg,这是基于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确定的安全使用范围。
3. 性状鉴定:通过红外光吸收图谱与对照图谱一致,以及在特定溶剂系统中的Rf值来确认化合物的身份和纯度。
三、理化性质
1. 溶解度:在甲醇或乙醇中易溶,在水中几乎不溶,这一溶解度特性有助于在提取、纯化和分析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溶剂。
2. 蒸汽压:在25°C时为4.11E-06 mm Hg,低蒸汽压意味着在常温常压下该化合物不易挥发。
3. 分配系数(Log P):无确切数值,但根据其结构可推测具有一定的脂溶性。
4. 解离常数(pKa):无确切数值,但含有氨基和氟原子可能会影响其酸碱性和化学反应性。
四、安全性
1. 急性毒性:LD₅₀值暂无确切数据,但一般认为此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谨慎操作。
2. 刺激性: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结果为轻度刺激性,家兔经眼接触引起重度刺激性。
3. 致敏性:豚鼠皮肤致敏试验结果为极轻刺激性,表明该化合物致敏性较低。
4. 遗传毒性:Ames回复突变试验、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均未发现明显致突变作用。
5. 生殖毒性:大鼠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为16 mg/kg/d,大鼠致畸性试验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为8 mg/kg/d。
上一篇:3,3,3-三氟-(2-四氢呋喃甲基)丙酸下一篇:三氟甲磺酸苄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