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三氯丙酮
发布时间:2025-08-10

1. 物理性质:
-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
- 熔点:-78℃(也有资料未明确给出具体值)。
- 沸点:134°C(也有资料给出88-90°C或84.5°C的沸点范围,这可能与压力条件有关)。
- 密度:1.43g/cm³(20°C时)。
- 折射率:1.467(20°C时)。
- 闪点:64°C。
- 溶解性:易溶于水和多数有机溶剂。
2. 化学性质:
- 反应活性:由于含有氯原子和羰基,1,1,1-三氯丙酮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可以参与多种化学反应,如亲核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 稳定性:在常温常压下相对稳定,但需避免高温、明火和强氧化剂。
3. 毒性与安全性:
- 1,1,1-三氯丙酮具有一定的毒性,对眼睛、皮肤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其蒸气或雾可能导致呼吸刺激,长时间或反复接触可能引起器官损害。
- 操作时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和眼睛/面保护。
- 存储时应远离火源和热源,保持容器密闭,并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4. 用途:
- 主要用于有机合成中间体,在医药、农药等领域有应用。
- 也用作抗贫血药叶酸(维生素Bc)的原料。
1. GHS分类:根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1,1,1-三氯丙酮被归类为易燃液体(第4类)、急性毒性(经口)(第3级)、急性毒性(吸入)(第1级)、皮肤腐蚀/刺激(1B类)和严重损伤/刺激眼睛(第1级)。此外,它还对水生生物具有极高毒性。
2. 风险术语:
- R25:吞食有毒。
- R26:吸入有极高毒性。
- R34:引起灼伤。
- R50/53:对水生生物有极高毒性,可能对水体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3. 急救措施:
- 吸入:将受害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通畅,休息。立即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
- 皮肤接触:立即去除所有被污染的衣物,用水清洗皮肤或淋浴。
- 眼睛接触:用水小心清洗几分钟。如果方便且易操作,摘除隐形眼镜并继续冲洗。
- 食入:立即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漱口。
4. 消防措施:
- 合适的灭火剂:干粉、泡沫、雾状水、二氧化碳。
- 不适用的灭火剂:棒状水。
- 特殊危险性:燃烧或高温下可能分解产生毒烟。
5. 泄漏应急处理:
- 个人防护措施:使用特殊的个人防护用品(如自携式呼吸器)。远离溢出物/泄露处并处在上风处。确保足够通风。
- 环保措施:小心,切勿排入河流等,因为考虑对环境有负面影响。
- 控制和清洗的方法和材料:用合适的吸收剂(如旧布、干砂、土、锯屑)吸收泄漏物。一旦大量泄漏,筑堤控制。附着物或收集物应立即根据合适的法律法规废弃处置。
6. 废弃处置:根据当地政府规定把物品/容器交与工业废弃处理机构。
7. 安全数据表:1,1,1-三氯丙酮的安全数据表(MSDS)提供了关于该化学品的详细信息,包括组成信息、危险性概述、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等十六大项,数百小项。这些信息对于正确处理和使用1,1,1-三氯丙酮至关重要。
1. 外观与物理性质:
- 外观为无色或微黄色液体。
- 密度(g/mL,25/4℃):约1.43。
- 沸点:134°C。
- 闪点:64°C。
- 熔点:未确定,但通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 折射率:未具体给出,但可通过相关计算化学数据推算。
- 蒸汽压(kPa,25ºC):未确定,但可参考其他类似化合物的数据。
2. 纯度:
- 含量不低于55%,通过气相色谱仪(氢焰面积归一法)测定。
3. 包装与贮运:
- 包装于清洁干燥的塑料桶中,净重250KG。
- 贮存于清洁干燥通风的库房内,搬运时应轻取轻放,防止日晒雨淋,防止碰撞泄漏。
- 存放期一年。
4. 安全性:
- 避免强氧化剂和强碱接触。
- 常温常压下稳定。
5. 生态学数据:
- 对水是稍微有害的,不要让未稀释或大量的产品接触地下水、水道或者污水系统,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6. 应急处理:
- 泄漏应急处理包括切断火源、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等措施。
-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毒面具、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静电工作服和防护手套等。
7. 用途:
- 主要用于抗贫血药叶酸(维生素Bc)的原料。
上一篇:衣康酸双(2-乙基已基)酯(含稳定剂HQ)下一篇:4-氰基庚二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