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正丙基苯硼酸
发布时间:2025-08-11

一、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1. 分子结构:
- 分子式为C9H13BO2,分子量为164.01。
- 该分子包含一个苯环、一个丙基基团和一个硼酸基团,这些官能团共同决定了其独特的化学性质。
2. 外观形态:
- 常温下为白色或灰白色结晶性粉末。
- 在固态时具有一定的晶体结构,这影响了其溶解性和反应性。
3. 熔点和沸点:
- 熔点为89-97°C(文献值)。
- 沸点约为299.1°C(预测值),但具体值可能因实验条件而异。
4. 密度和蒸汽压:
- 密度约为1.05 g/cm³(预测值)。
- 蒸汽压非常低,25°C时仅为0.000542 mmHg,表明其在常温常压下挥发性极低。
5. 溶解性:
- 难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醚等。
- 这一特性使其在有机合成中作为中间体或试剂使用时更加方便。
6. 酸碱性:
- 由于含有硼酸基团,4-正丙基苯硼酸具有一定的酸性,能够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 其酸度系数(pKa)为8.71(预测值),表明在适当条件下可以释放质子。
二、化学反应性
1. 与碱性物质的反应:
- 能够与强碱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这是硼酸类化合物的通性之一。
2. 与亲核试剂的反应:
- 硼原子上的空轨道使其容易接受亲核试剂的进攻,从而发生取代反应或加成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
- 在一定条件下,硼酸基团可以被氧化成更高价态的硼化合物,但通常需要较强的氧化剂和特定的反应条件。
三、稳定性与储存
1. 稳定性:
- 在常温常压下相对稳定,不易分解。但在高温或强烈光照下可能会逐渐分解。
- 应避免与强氧化剂、强碱等物质混合存放。
2. 储存条件:
- 建议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火种、热源和阳光直射。
- 保持容器密封以避免受潮和污染。
四、安全信息
1. 刺激性:
- 根据GHS标准,4-正丙基苯硼酸被归类为刺激性物质(类别Xi)。
- 可能对皮肤和眼睛造成轻微刺激,因此在操作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2. 环境影响:
- 关于其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尚缺乏详细数据,但应遵循相关环保法规进行处置和排放。
一、GHS分类
根据全球协调系统(GHS)的规定,4-正丙基苯硼酸并不属于危险物质或混合物。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物质尚未完全经过测试,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谨慎。
二、安全术语
- 风险术语:R36/37/38 - 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
- 安全术语:S26 - 不慎与眼睛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S36/37 -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使用后洗手。
三、风险术语
- 吸入:可能对呼吸道造成轻微刺激或损伤。
- 皮肤接触:可能导致皮肤轻微刺激或过敏反应。
- 眼睛接触:可能引起眼部刺激或暂时视力模糊。
- 摄入:虽无明确毒性数据,但任何化学品的摄入都可能有害,应避免。
四、急救措施
# 吸入
-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 如果停止了呼吸,给于人工呼吸。
# 皮肤接触
-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 眼睛接触
-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 就医。
# 摄入
- 若不慎吞食,立即漱口,不要催吐,并寻求医疗帮助。
五、消防措施
-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适合使用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进行灭火。不宜使用水进行灭火,因为某些化学品可能与水发生反应,产生有害气体或加剧火势。
- 特殊危险性:无明显特殊危险性。但任何火灾都可能产生有毒烟雾和气体,因此在火灾现场应佩戴自给式呼吸器或其他适当的防护装备。严禁用明火直接加热该物质,以防止引发火灾或爆炸。在火灾扑救过程中,应尽量使用水成膜泡沫灭火剂或其他适用于扑灭该类火灾的灭火剂。同时,应注意防止火灾蔓延到其他区域,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伤害。
六、泄漏应急处理
-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 消除所有点火源。
- 戴上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化学防护服),避免灰尘形成和吸入。
- 使用干净的铲子收集干燥、自由流动的泄漏物,置于干净的、有标签的容器中,以待处理。
- 如果泄漏物为液体,则使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浆液刷洗,清洗时需佩戴适当的防护服。
- 对于大量泄漏,应构筑围堤收容泄漏物,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七、废弃处置
- 废弃处置方法:应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妥善处置。通常,化学品废弃物应交由有资质的废物处理单位进行安全处置,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 废弃注意事项:在处置前应确保废弃物已被适当处理,如中和、稀释等,以降低其危险性。同时,应避免将废弃物排入下水道或环境中,以免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此外,在处置过程中应注意操作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八、安全数据表(SDS)
- SDS提供了关于4-正丙基苯硼酸的详细安全信息,包括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性和反应活性、健康危害、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和储存注意事项以及废弃处置方法等。用户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SDS内容,并按照其中的要求进行操作和储存。
1. 纯度:
-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气相色谱(GC)分析,确定样品的纯度。通常要求纯度在98%以上。
2. 化学结构确认:
- 使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包括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确认分子结构。
- 使用质谱(MS),如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MS),确认分子量。
3. 物理性质:
- 熔点: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明确物质的熔点范围。
- 外观:通常是白色至淡黄色固体。
4. 杂质含量:
- 水分:使用卡尔费休滴定法(Karl Fischer titration)检测水分含量,通常不超过0.5%。
- 溶剂残留:通过气相色谱(GC)检测有机溶剂残留,确保符合国际标准。
- 重金属含量:使用原子吸收光谱(AA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重金属含量,如铅、汞、砷等,通常要求低于10 ppm。
5. 稳定性:
- 通过加速老化试验(如高温、高湿条件下储存)评估产品的稳定性,确保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会降解。
6. 粒径分布(如果适用):
- 对于固体样品,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确保一致性。
7. 包装和存储条件:
- 通常需要在干燥、避光、阴凉的条件下存储,以防止分解。
上一篇:丙二腈下一篇:3-氨基-5-甲氧基吡啶-4-醇双盐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