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丁酸
发布时间:2025-07-31

1. 酸性:
- 由于全氟丁酸中的羧基(-COOH)是一个强电子吸引基团,它能显著增强O-H键的极性,从而使得质子(H⁺)容易解离。因此,全氟丁酸是一种较强的酸。
- 其pKa值较低,通常在1到2之间,表明它在水溶液中几乎完全电离。
2. 稳定性:
- 全氟丁酸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这主要归因于C-F键的高键能(大约485 kJ/mol)。这使得全氟化合物对热、光和化学试剂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 它们不容易被氧化或还原,也不易发生自由基链反应。
3. 疏水性:
- 由于全氟丁酸分子中的氢原子全部被氟原子取代,而氟原子非常小且高度电负性,导致全氟丁酸具有极强的疏水性。这意味着它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但可以溶解在有机溶剂如醇、醚等中。
4. 挥发性:
- 尽管全氟丁酸具有较高的分子量,但由于其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较弱,它的蒸气压比相应的非氟化羧酸要高。这使得全氟丁酸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5. 表面活性:
- 全氟丁酸及其盐类具有显著的表面活性,能够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这一特性使它们在许多工业应用中有重要作用,如在合成表面活性剂和灭火剂等领域。
6. 毒性:
- 全氟羧酸(PFCAs)包括全氟丁酸在内,对生物体有一定的毒性。特别是对于长链的全氟羧酸,其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较长,并且能够在生物链中累积,造成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
7. 反应性:
- 虽然全氟丁酸本身是稳定的,但其羧基(-COOH)仍然可以进行典型的羧酸反应,如与碱生成盐、与醇生成酯、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盐等。
- 它也可以参与一些特殊的反应,如与强碱发生β-消除反应生成烯烃。
8. 环境影响:
- 全氟丁酸作为全氟化合物的一部分,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PBT),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 这类物质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传播,并最终进入生物体内,对野生动植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9. 与其他化合物的反应性:
- 全氟丁酸可以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相应的盐类(如钠盐、钾盐等)。
- 它可以与醇类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进行酯化反应,生成全氟丁酸酯。
- 在某些条件下,全氟丁酸也能参与某些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形成反应。
GHS分类
全氟丁酸属于第6.1类毒害品,具有毒性和腐蚀性。
安全术语
- S26:眼睛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 S36/37/39: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眼睛/面保护。
- S45:发生事故或感觉不适时,立即就医(可能时出示标签)。
风险术语
- R35:引起严重灼伤。
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就医。
- 眼睛接触:拉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就医。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 食入:误服者口服牛奶、豆浆或蛋清,就医。
消防措施
- 全氟丁酸不燃,但受热分解时会放出高毒的烟气,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氟化氢。
- 灭火剂可使用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等。
泄漏应急处理
- 隔离泄漏区域,限制人员出入。
-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 小量泄漏时可用砂土或其他惰性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废弃处置
- 废弃时应遵循相关法规,确保不对环境造成危害。具体处理方法应根据当地法规和专业机构的建议进行。
1. 外观:无色透明液体,无悬浮物和沉淀物。
2. 密度:1.35-1.40 g/cm3(20°C)。
3. 沸点:约260°C。
4. 折射率:1.378-1.380(20°C)。
5. 溶解度:在水中几乎不溶,但可溶于醇、醚等有机溶剂。
6. 粘度:1.0-1.5 mPa·s(20°C)。
7. 闪点:约160°C。
8. 热稳定性: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不易分解。
9. 毒性:全氟丁酸属于低毒物质,但长时间接触或大量吸入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
10. 环境影响:全氟丁酸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仍需注意其排放和处理问题。
上一篇:(S)-2-氨基-3-环己基-1-丙醇下一篇:哌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