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氯苯基)-3-苯基吡唑-4-丙酸
发布时间:2025-09-30

一、基本结构与性质
# 1. 分子式和分子量
- 分子式: C16H13ClN2O2
- 分子量: 312.74 g/mol
- 密度: 1.32 g/cm³
- 熔点: 128-130 °C
# 2. 溶解性
- 水溶性: 低,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
- 有机溶剂: 可溶于常见的有机溶剂如乙醇、二甲基亚砜(DMSO)、氯仿和乙酸乙酯等。
二、化学反应性
# 1. 酸碱性质
- 酸性: 由于羧基(-COOH)的存在,该化合物具有酸性,能够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
- pKa值: 羧酸的pKa一般在3-5之间,具体数值取决于取代基的电子效应。
# 2. 亲核取代反应
- 卤代苯环反应: 由于苯环上含有氯原子,可以进行亲核芳香取代反应(如芳胺化反应、羟基化反应)。
# 3. 还原和氧化反应
- 还原反应: 吡唑环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被还原,例如催化氢化。
- 氧化反应: 苯环及吡唑环可以在强氧化剂存在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醌类或其他氧化产物。
三、光谱学性质
# 1. 紫外-可见光谱 (UV-Vis)
- 吸收峰: 通常在200-400 nm范围内有特征吸收峰,具体位置取决于共轭体系的大小和取代基的性质。
# 2. 红外光谱 (IR)
- 特征峰:
- 羧酸的O-H伸缩振动在约3200-2500 cm⁻¹。
- 羰基C=O伸缩振动在约1700 cm⁻¹。
- 苯环C=C伸缩振动在约1600 cm⁻¹和1500 cm⁻¹。
- 吡唑环C=N和C=C伸缩振动在约1650-1450 cm⁻¹。
# 3. 核磁共振 (NMR)
- 1H NMR: 显示苯环和吡唑环上的质子信号,通常在6-8 ppm范围内。
- 13C NMR: 显示不同环境下碳原子的信号,羧酸碳原子通常在约170 ppm,苯环和吡唑环的碳原子在100-150 ppm范围内。
四、稳定性和储存条件
# 1. 光稳定性
- 对光敏感,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可能会分解,建议在避光条件下保存。
# 2. 温度稳定性
- 在常温下稳定,但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或发生结构变化。
# 3. 湿度敏感性
- 对湿度不敏感,但在潮湿环境下可能会加速分解。
五、生物活性
# 1. 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 某些吡唑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 抗菌作用: 对某些细菌和真菌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 2. 毒性
- 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需要通过实验确定,一般认为吡唑类化合物的毒性较低。
1. GHS分类:
- 根据化学品的全球协调系统(GHS)分类,该化合物可能被归类为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具体的分类取决于其毒性、物理和化学危险性等特性。然而,由于直接的GHS分类信息未给出,建议查阅相关的化学品安全数据表(SDS)以获取准确信息。
2. 安全术语:
- 避免吸入蒸气、雾或气体。
- 避免皮肤和眼睛接触。
- 使用适当的防护设备,如实验室外套、一次性手套和护目镜。
3. 风险术语:
- 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
- 吸入、皮肤接触或摄入可能有害。
- 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4. 急救措施:
- 吸入:将受害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通畅,休息。如感觉不适,呼叫中毒控制中心或就医。
- 皮肤接触: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冲洗。立即脱去所有被污染的衣服。如感觉不适,呼叫中毒控制中心或就医。
- 眼睛接触:用水细心地冲洗数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则取出隐形眼镜继续冲洗。如仍觉眼刺激,应咨询医生。
5. 消防措施:
- 灭火方法:使用适当的灭火剂,如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器。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除非能够安全地做到。
- 特殊注意事项:在火场中,容器可能会因内部压力增加而爆炸。灭火时需穿戴自给式呼吸器和全身防护服。
6. 泄漏应急处理:
- 个人防护:确保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 环境保护措施:防止化学品进入地面排水系统。
- 清理方法:小心扫起,装入备用袋中,然后按照当地规定处理。
7. 废弃处置:
- 废弃处置方法:产品和副产品应根据当地法规进行处理。联系技术安全部门确定如何处置。
- 废弃注意事项:确保废弃物得到适当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8. 安全数据表(SDS):
- SDS是包含化学品详细信息的重要文件,包括其理化性质、危害特性、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接触控制/个体防护、理化特性、稳定性和反应性以及毒理学信息等。对于1-(4-氯苯基)-3-苯基吡唑-4-丙酸,建议查阅其SDS以获取更全面和详细的安全信息。
1. 化学纯度:
- 主成分含量:通常要求在98%以上。
- 杂质含量:包括有机杂质和无机杂质,每种单一杂质的含量应低于特定限度,总杂质含量也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2. 物理性质:
- 外观: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
- 熔点:特定的熔点范围,如127-130°C(根据具体文献或产品规格而定)。
- 旋光度:对于手性化合物,需要测定其旋光度。
3. 鉴别试验:
- 红外光谱:与对照品一致。
- 核磁共振谱:氢谱和碳谱均与对照品一致。
- 质谱:分子离子峰明显,且裂解碎片峰与对照品一致。
4. 有关物质:
-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查,要求总杂质含量和单个杂质含量均不得超过规定限度。
5. 干燥失重:
- 样品在规定条件下干燥至恒重后,减少的重量不得超过一定百分比,以控制水分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的含量。
6. 炽灼残渣:
- 样品经高温灼烧后留下的不挥发性残留物不得超过一定限度,以控制无机杂质的含量。
7. 重金属检查:
- 通过重金属检查法,确保重金属含量不超过规定限度,如百万分之十或百万分之二十。
8. 砷盐检查:
- 采用古蔡氏法或其他适宜方法,确保砷盐含量不超过规定限度,如百万分之一。
9. 溶剂残留量:
- 如果合成过程中使用了有机溶剂,需要检查溶剂残留量是否符合规定。
10. 微生物限度:
- 对于用于药物或食品添加剂的1-(4-氯苯基)-3-苯基吡唑-4-丙酸,还需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确保符合相关卫生标准。
上一篇:双氯芬酸钠下一篇:新木姜子碱